Changes

等高地垄

5,462 bytes added, 08:12, 16 August 2015
Created page with "80px Image:ContourRidges.JPG|thumb|right|200px|等高地垄。图片来源: [http://www.flickr.com/photos/makeamark/5983682258/in/p..."
[[Image:contour ridges icon.png|right|80px]]
[[Image:ContourRidges.JPG|thumb|right|200px|等高地垄。图片来源: [http://www.flickr.com/photos/makeamark/5983682258/in/photostream/ Make a Mark。]]]
__NOTOC__ <small-title />
等高地垄用于作物生产,有时也称为等高犁沟。地垄沿等高线分布,一般间隔1-2米。径流汇集于地垄间不种植的地带,贮存于略高于地垄的犁沟里。作物种植在犁沟的两侧。

集水区很短,但径流量极其高效。只要正确设计和建造,径流不会从系统中流失。地垄的另一优点是使作物生长均匀,这是由于每一株作物都有面积大致相等的集水区为其供水。

和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等高地垄法是一种新的耕作和种植方法,所以农民最初可能会排斥这项技术。因此,现场演示和动员尤为重要。此外,它还是最简单、最廉价的集水方法之一。农民只需一把锄头就可以完成,无需或仅需少量其他花费。其所需的外部支持仅为少量。此外,等高垄作也可采用机械化运作,适用工具多种多样。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使用该方法时,不会在实施方和受益方之间造成任何利益冲突。

===适宜条件===
在农作物生产中,等高垄作适用于以下条件:

* 田地坡度为0%至5%。
* 田地降雨量为350-700毫米。
* 应避免有小溪流或波浪状起伏的区域。

地垄间距应根据降雨量而调整。<br>
这一低成本技术可能在降雨量低于正常值的年份中提升粮食保障。<br>
相对较低的种植密度会降低农民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丰年中。而且这项技术不适用于陡坡。
由于集水区较小导致径流收集量相对较少,等高垄作仅适用于降雨量相对较多的区域。

===建造、操作和维护===
[[Image:ContourRidgeDrawing.JPG|thumb|right|200px| 位于肯尼亚的等高地垄
图片来源: SAI]]
就整体布局而言,等高地垄由大致分布于等高线上的平行或几乎平行的地垄构成,地垄间间隔为一至两米。将挖起的泥土堆成斜坡状,从而形成地垄。挖出的犁沟从地垄间的集水带中收集径流。犁沟中每隔几米建有小土堆,以确保径流平均储存。可能需要利用分水沟来保护该系统免受外部径流的影响。

地垄只需垒到能够防止径流漫过的高度即可。径流只从地垄间的小集水带中收集,因此15-20厘米高的地垄便足够了。若地垄间隔超过2米,其高度必须增加。

可种植土地的范围很难界定。常见的做法是,在土地的中央开出一个50cm宽的长犁沟。然后在该区域内种植农作物,并且利用犁沟里收集径流。因此,两个垄之间通常相隔1.5m宽,集水带和种植带的比例大约在2:1; 即1米集水带比0.5米种植带。相距2米的地垄之间的比例应当为3:1。集水带和种植带的比例可以通过地垄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

地垄筑成之后,需要最基本的维护。维护包括重建残缺的地垄和线路。

=== 费用 ===
一公顷地对于人力的要求大约是每天32人。如果使用机器,所耗时间会减少,但是费用会按照大约100美元/公顷的标准递增。尽管这项技术的采用率不是很高,但成本相对较低。

===实地经验===
等高垄作可以通过人力或者使用畜力来完成,也可以机械化运作。机械化运作比较适合大规模的作业。尼日尔达梅尔古地区的综合修复计划正在尝试把已经退化荒废的土地重新变成可耕种的土地,而这里的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等高垄作技术于1988年引进,用于农作物生产。

为了运用等高垄作,其作所用的犁经过特别设计,使用这种犁建造出的垄通常呈直线型(大致都位于等高线上),地垄间距为2米。这种犁双向可用,并可翻开犁沟间的底土,以提高下渗率。这种犁还可犁出交错带,间距自动控制。据报道,这种犁一个小时可犁作一公顷,仅用一个犁就可在四个月内完成高达1000公顷的犁作。然而,随着该项目的发展,村民的参与和土地权问题也值得考虑。

====Akvo RSR 工程====
使用了等高垄作的工程有:
<br>
{|style="border: 2px solid #e0e0e0; width: 20%; text-align: justify; background-color: #e9f5fd;" cellpadding="2"
|- style="vertical-align: top"
|[[Image:akvorsr logo_lite.png|center|60px|link=http://akvo.org/products/rsr/]]
|- style="vertical-align: bottom"
|[[Image:project 674.png|thumb|center|140px|<font size="2"><center>[http://rsr.akvo.org/project/674/ RSR 674 项目]<br>Wateroogst: <br> Konso Woreda/Eshimale</center></font>|link=http://rsr.akvo.org/project/674/ ]]
|}

<br>

=== 操作说明、视频和链接 ===
* [http://www.fao.org/docrep/U3160E/u3160e07.htm 5. 集水技术 ]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 更多关于农业用水的百科知识:[http://agropedia.iitk.ac.in/ Agropedia]

=== 致谢 ===
* Rufino, L.,[http://www.saiplatform.org/uploads/Modules/Library/SAI%20Technical%20Brief%205%20%20The%20Importance%20of%20Soil%20to%20Water%20Use.pdf 节水技术摘要: TB 2 – 雨水收集及地下水的人工补给]。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 (SAI)。2009年8月。
* 自然资源管理及环境部门,[http://www.fao.org/docrep/U3160E/u3160e07.htm 5.集水技术。]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10
edits